/*add by HanSyaun for showing code on article. start*/ /*add by HanSyaun for showing code on article. end*/

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

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 第四階段 研究計畫

在聖誕節期間考完了托福,就要在年底繳交語言成績、第二次志願表、審查資料切結書、專業能力調查表。 比較重要的就是前面兩項,語言成績很多人考不好後就自動放棄了。 由於托福成績單大約要1個多月才會寄來,這時候可以用ETS的網路截圖給雲科,
之後再補寄紙本成績單。








而第二次志願表則是從七間教育部合作的學校中填寫你的志願。 我的志願分別是 1.RCA 2.南加大 3.savannah 4.Sheridan。 前三間都是看上他們有互動媒體系所,而最後一間Sheridan則是填到不知道要填什麼所以隨便填的(Sheridan也有Interactice Multimedia系)。



在這裡要注意的是,儘管對方學校有這個系所,但是要先問清楚雲科,你想申請的系他
是否可以接受。 我填Sheridan的Interactice Multimedia系就在最後被打槍,說是教育部跟
Sheridan"簽約"的系只有Computer Animation,沒有互動系,所以要我把申請的資料改為Computer Animation。 但是RCA的Design Interaction卻可以申請。

而關於"教育部跟Sheridan簽約的系"這件事情,之後另有發展......


莫約1月中,雲科官網公布了複審的名單:
http://www.media.yuntech.edu.tw/event/2012MOE/pages/admission2-1.html

















(根據事後與同學們推測,名單的順序似乎有點學問在裡面...)

由於實在搞不懂雲科是怎麼樣透過第一第二階段+英文成績+第二次志願單所排序出這樣的結果,所以本人在此建議雲科公布計算的比重以及每個人的成績,以免有黑箱的疑慮。 像我就怎樣都想不透我隨便填的Sheridan怎麼會上....。許多同學也反應他們想要的都沒有上,反而上了很多備胎,巴不得互相交換學校。

接下來就是等著成績單的來到以及準備給國外的作品集。 由於第一階段的作品集可能是針對給國內評審看的,所以勢必要面對重新印製一本全英文作品集的必要。 而作品集其實可以在名單還沒出現時就先偷跑偷做,不然一月底就要交的時間是來不及的,只有10幾天。

雖說有些學校只需要寄光碟過去,但是想想拿到紙本的感動總是比虛擬的好。 所以紙本+光碟+線上作品集 (推薦behance) 是最好的作戰策略。且記得在你的紙本以及光碟都印上線上作品集的網址。 線上作品集的用處是當你的紙本或光碟都丟失時,或是播放有問題時,可以讓對方依循網址看到你的作品,補一個安全尾刀。

作品集算是較為容易的,只要把上一次整理的作品照片重新編排。 內文的英文比較麻煩,需要花時間重新撰寫。 關於作品的描述就不用像台灣一樣,硬要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念,不然等到要翻成英文時只有陣亡的結果。 我通常英文與中文的內容都不太相關,切換到英文寫作時自然而然會把作品的介紹簡單化。 更有甚者,不寫內容介紹都可以,用圖像或是標誌讓人了解你的作品才是高招。

另外注意的是,在寫團體的作品的時候,需要把每個隊友寫出來,並且標註自己負責的角色。 但若是作品的指導老師幾乎都是同一個,就可以考慮把老師的名字拿掉。 並竟這本作品集的主角是你,若是每個作品的art director都是同一個老師的話,反而且搶了自己的風采。



除了作品集以外,就是推薦信,研究計畫,一大堆的證明、成績單文件跟對方學校要求填寫的表格。

推薦信可以去圖書館或上網找一下範本,既然托福都考過了這一關就沒有什麼難的。 台灣的慣例大部分都是學生寫好,再給老師簽名。 有些老師會真的幫你寫,寫完之後還會密封起來,你自己是看不到的。 注意的推薦信的內容不一定要提到學校的名稱或者是系所的名稱,如果沒有提到名稱,那像我一樣申請Sheridan從Interactive Multimedia改到Computer Animation的話,推薦信就不用重新請老師寫,因為系所名稱沒有提到。 甚至突然出了什麼是要換申請學校的話,可以拿之前寫給A學校的信來申請B學校。

另外,提前申請英文成績單與證書會是個好主意,因為通常這些東西都要一個禮拜以上學校才會給你,平時多申請幾份防身吧。關於那些比賽得獎的證明等等平時就要收集、掃描好,需要用到的時候隨手一拿就有。

關於研究計畫,RCA的方式是他表格要你填寫表格寫上那些內容:











這要怎麼寫呢?我的方法自我的經驗+了解對方。

1.所謂的自我的經驗就是在你平常的生活中,對於設計思考的體現與慾望。想念Design Interaction(DI)當然是因為喜歡互動,但喜歡互動的什麼?我又打算拿喜歡的互動來做什麼呢?為什麼我一定要出國唸書呢?為什麼一定要選RCA呢。以上的答案如果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說服的話,當然更沒有辦法說服別人。關於"設計或藝術的定義",我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理解,而就是這樣的不同理解造成每個人不同的態度以及眼界。

在之前,剛好是我開始注意到台灣公民運動的時刻,莫約是反核四剛萌芽的時期。於我就開始思考,身為一個設計師,能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參與社會活動呢?去抗議、去了解的學生,大部分都是社科院的,法學院,或是文學院的學生,相比起來,設計系的學生如果要聲援這樣子的活動,難道只能幫忙做做貼紙,做做布帶嗎?設計與藝術,應該有更強大的力量可以介入社會才對,於是這樣的念頭就形成我主要的論述。

2.了解對方,也就是盡你所能的去調查去接觸這個學校、這個系。上網看完了王艾莉在DI時的作品。也找了之前在playaround工作坊認識的藝術家學姊聊聊,她剛從RCA的DI畢業回台灣發展,專門結合生物與藝術,是個能量很豐沛的人。我也找了另一位同樣DI畢業的學姊請教,這學姊是我朋友在Linz交換學生時認識的西班牙朋友,而西班牙朋友與學姊在倫敦認識?剛好西班牙朋友來台灣玩而牽上線。總之不管關係多遠,都盡力的請求她們的協助與資訊,畢竟她們都是相當願意幫助及分享的人。於是給他們看我的作品集,問問上課的狀況,上課的類型等等。然後上網把DI能找到的畢業作品都看過,並且了解他們的風格與課程。

寫研究計畫的時候我是先把關鍵字寫出來,再進行排序,釐清哪些段落我要提到什麼事情。然後再把關鍵字發展成句子,也就是骨架。等基本的骨架長好之後,再補充細節進去(填肉)。這樣的方式比從頭一口氣往下寫好多了,不諱寫道一半詞窮或是卡住。有受過托福寫作訓練的人應該可以了解這樣子的方式。由於我的主力全部都放在RCA身上,根本沒有對Sheridan花什麼時間,所以Sheridan的全部文件內容基本上都是從RCA那份改的,只是稍微變換一下而已。作品集與所有文件都在一月底的時候繳交出去。然後就大概輕鬆了一下...終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